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各招聘单位的挑选余地大为增加,因而变得更为挑剔。企业如何挑选合适的“千里马”?毕业生如何赢得招聘单位的青睐?昨日记者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向招聘单位请教“招数”。
诚实最重要
镜头一:一位毕业生将厚厚的一份简历递给招聘者。招聘者粗略看了一下,指着其中一项内容问:“既然你曾经从事过这个活动的整个组织和领导工作,那请把你的整个组织经过和体会介绍一下。”应聘者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了几句就停了下来。“对不起,您不适合我们的公司。”招聘者当即将简历退还。
这位招聘者告诉记者,现在应聘者的简历都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花哨,但水分也越来越多。因此招聘时,招聘人员并不过分注重简历的内容,而是更注重与应聘者的交流,考察他们的实际情况。比如让应聘者谈一下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小项目,或者组织过的活动等。对于发现在简历中动了手脚的应聘者,他们不会再感兴趣。毕竟对于注重商誉的公司来说,诚实最重要。
勇于否定 更贵于改进
镜头二:“你刚才回答得很好,但是现在回想一下,你是不是觉得还有不足之处?”在听完应聘毕业生对于自己曾做过的一个项目的叙述后,招聘者进一步问。应聘学生承认自己项目中有个小缺陷。“那怎么改进呢?”随着应聘者的侃侃而谈,招聘者不断点头。
大多数项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对于这些缺陷的态度,可以看出应聘者的性格、工作态度等。如果视而不见、不愿改进,那么这样的应聘者大多不思进取、不精益求精。招聘人员认为,对于缺陷如何改进,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实为不易。
“秀”出你的最“强”处
镜头三:“我曾经做过……我相信我比较适合贵公司的工作。”“那你介绍一下自己的强项吧。”在听完之后,招聘人员不置可否,将简历放到了一旁。
这家公司的招聘人员解释说,现在许多人都很会“包装”,因此仅从简历上根本看不出有何突出之处。他们更希望应聘者不必对自己的长处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如果应聘者讲了半天,也没能证明有比别人更“强”的地方,那就只好请他走人。
坦然面对现实
镜头四:同样的两个应聘者,各种情况差不多,面试状况也十分相似,但是最终公司将两人的简历分别放在了两堆。
这家来自常州的公司招聘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要看应聘者的能力、学习成绩、逻辑思维等,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倾向于招聘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学生。对此他解释说,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学生,除了工作比较勤奋等优点之外,更主要的是流失率比较低,不会轻易跳槽。因此挑选这样的人才也成了他们公司的惯例。对于刚才的两名求职者,这位招聘人员注意到其中一位说自己申请过助学贷款,因此判断这名应聘者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差,因此将目光对准了他。本报记者 徐维强
《华商报》2004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