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显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中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近二十年来,学校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工作开展领域,使得这项工作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育人成效日渐凸显。学校连续17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完善机制,构建社会实践组织保障体系 要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就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构建组织保障机制。
早在198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就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规划全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整合校内相关教育资源,制定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规章制度,推动此项工作深入开展。各学院成立由分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学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院领导和分团委书记为成员的社会实践工作小组,策划、组织、落实本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校、院两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科协普遍设立社会实践部,学生班级依托团支部,由科技委员负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集中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学校几任党委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有关学校领导每年都要同学生一起深入社会实践基地,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并与当地政府和部门协调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多年来,学校党政领导亲自部署、主动参与、倾力推进;各院系、各部门通力合作、周密组织、狠抓落实,形成了党、政、工、团、学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格局。
制度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保障。1987年,学校出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条例》,对社会实践的领导、组织、经费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每位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学校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纳入学年总评的德育考核基本内容;要求教师和干部积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学生工作干部必须作为带队干部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表彰奖励激励机制,要求学生班级、各学院、学校层层开展工作总结和评优活动,集中表彰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优秀调研报告和优秀项目,并把是否参加社会实践作为推优入党、学年综合测评和优秀学生评选的基本考核指标。学校专门制定相关规定,鼓励教师和干部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工作补贴和工作量补助,对于表现突出者,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199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本、专科生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学分要求。
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学校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先后在西安、汉中、安康、延安、榆林、商洛、渭南等地建立不同类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注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总结与宣传。通过出版《优秀社会实践报告集》、编辑《社会实践专刊》、组织“实践归来话感受”巡回报告、举办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展等方式,在校内电视、报纸、网络、橱窗、板报等舆论阵地开辟专栏专题,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氛围。
二 、拓宽领域,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吸引力 早在1984年,我校学生就根据团中央关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自发组织了家电维修服务队、家教服务队,积极为群众服务,得到社会各方的一致好评,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学校因势利导,校团委及时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下设实践部、科技部、摄影部、家电维修部、家教部等多个服务机构,组织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深入附近的农村、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走上西安街头,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从而使这项工作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主动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
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鉴于学校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学生中有大批的无线电爱好者,学校在1987年就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在学校和各院系组建学生科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集中展示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成果,自1988年至今,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目前,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学生中的覆盖面越来越宽,超过 90%的学生在校期间成为这项活动的受益者。
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学校充分调动青年学生渴望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乐于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先后成立了家电维修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爱心社、信息技术120、同一首歌文艺广场等100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队,利用节假日深入城市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其中,家电维修、社区帮困、乡村支教、信息支农、电脑诊所等活动已形成品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与勤工助学结合。学校积极倡导学生自强自立,将社会实践活动和勤工助学工作结合起来,在校内广泛设立学生助理管理员、网络协管员、科研助手、治安服务员、文明行为监督员等勤工助学岗位,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软件开发、网站建设和维护、文献翻译、有偿家教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生活,获取报酬,主动分担家庭经济负担,弥补学习生活费用之不足。
与择业就业结合。学校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20多个毕业生就业基地,依托这些基地,结合毕业生择业就业,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前往参观、考察、学习,收集用人信息,了解人才标准。部分学生还到部队和地方的企业、研究单位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参加岗前培训,体验职业生活,为理性择业、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与创新创业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在校内依托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中心,校团委还按照创业计划的模式组建学生创业型社会实践服务队,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为学生挥洒求知热情、展示聪明才智提供条件保障,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在校大学生申请专利、发表研究论文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技活动的经历为他们毕业后的事业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还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服务需求意向,全面协调、整合校内资源,凝练主题,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并在校内举行社会实践项目招标会,按照专业特点、个人意愿和项目需求遴选服务队员,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菜单式”服务,受到在校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 、讲求工作实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关键在于讲求工作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坚持以解决社会需求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科技服务为主,扶助弱势群体,关注农村农民,服务社区建设,使青年学生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学校连续17年坚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活动,每年都从中选拔优秀人员,组建电子技术实践服务营,开展面向群众的家电维修和面向厂矿的综合电子技术服务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推广,从2000年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还组建了信息化建设服务团,面向社会开展包括网络建设规划、软件系统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等形式的综合服务工作。如为榆林航空站设计的《仪器设备兼容性论证分析》、《零电压调零问题分析》,为榆林煤炭公司开发的《票务管理系统》等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他们的技术难题,还还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2003年,学校以周边社区为依托,帮助社区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办公自动化、开发社区管理软件等,使得相关社区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学校除在假期重点推进“三下乡”活动外,还特别重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周边社区开展日常性的社会调查和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并组织学生学生党员到社区进行挂职锻炼。目前,学校有数千名大学生活跃在周边社区,积极开展科技援助、“多助一”扶贫帮困、计算机培训、文艺演出、家电维修、创建文明社区等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2004年,学校将“宣讲一号文件”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组织大学生农村政策综合实践服务团,分赴渭南市临渭区桥南、田市、官道、下吉、蔺店、阳郭等6个乡镇,走村串户宣讲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科技支农、科技助农活动,向农民赠送了1000多份农业科技资料,提交了90多份针对性很强的生产、养殖方面的技术建议方案。大学生志愿者还根据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要求,帮他们建立了农业信息技术网站,内容涉及最新农业科技信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市场行情等等11个方面。这些工作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一些农民甚至骑车数十里来找志愿者咨询问题。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二十多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在社会这所大学堂里经风雨,见世面,了解社会,不仅认清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而且锻炼了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