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开云app串关
高教视点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关注】“谢生宴”折射新型师生关系
时间:2012-10-31 14:41:02来源:《高教视点》2012年第八期点击:

“谢生宴”折射新型师生关系


       近日,扬州大学举办的一场“谢生宴”引起社会关注。据报道,扬州大学借助食堂的普通饭菜举办“谢生宴”,每天选出4到8名教授请大一新生共进午餐,并对新生进行一对一的半小时授课,与学生聊各自的求学经历、课堂趣事和学校生活,并在以后通过上课、电话、小聚会的形式与新生进行多层次交流,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这在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交流越来越少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

       近年来,人们常见的是各种考试特别是高考后的“谢师宴”,并且对其褒贬不一。“谢生宴”与“谢师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谢师宴”是学生设宴谢师,虽然反映了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但常常被质疑太俗、太功利,太过看重教育的外在价值,又容易导致相互攀比。而“谢生宴”则不同,教师为学生给他们带来的传道授业的快乐而对学生心存感激,它反映了教师对教育内在价值的重视。

       “谢生宴”与“谢师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谢师宴”反映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归功于教师的培养,因此,学生“金榜题名”后要设宴谢师。“谢生宴”反映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被视为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扬州大学的“谢生宴”虽然名为“宴”,但实际上是一种以“宴”为载体的师生交流。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如果大学人都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而不与他人交流,如果交流变成了仅仅是社会交际,如果实质性的关系因习俗而变得朦胧不清,那么,大学的智力生活就会衰落。”因此,他十分重视交流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大学任务的完成还要依靠“学者之间、研究者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在个别情况下校际之间”的交流。

       实际上,国外也有类似的以“宴”促进师生交流的做法。如美国一些大学有“师生思想交流聚餐计划”,参加该计划的教师,或者把课程安排在中午前后,与学生在公共餐厅共进午餐;或者把课程安排在下午后半段,课后与学生共进晚餐,师生利用在公共餐厅一起进餐的机会,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效果不错。

       当然,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一定非要请学生吃饭,仅仅依靠“谢生宴”来增加师生交流也是远远不够的。国外大学中实行的导师制、寄宿制、午后茶、课后辅导制度等,都是促进师生交流的好形式。我国大学要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各种形式加强师生交流,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完善人格,成长为真正的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26日 作者:刘红梅)

上一条:【关注】创业必修课师资从哪里来
下一条:【他山之石】荷兰高等教育质量的“保护神”

【关注】“谢生宴”折射新型师生关系
发布时间:2012-10-31 14:41:02来源:《高教视点》2012年第八期点击:我要评论:

“谢生宴”折射新型师生关系


       近日,扬州大学举办的一场“谢生宴”引起社会关注。据报道,扬州大学借助食堂的普通饭菜举办“谢生宴”,每天选出4到8名教授请大一新生共进午餐,并对新生进行一对一的半小时授课,与学生聊各自的求学经历、课堂趣事和学校生活,并在以后通过上课、电话、小聚会的形式与新生进行多层次交流,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这在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交流越来越少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

       近年来,人们常见的是各种考试特别是高考后的“谢师宴”,并且对其褒贬不一。“谢生宴”与“谢师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谢师宴”是学生设宴谢师,虽然反映了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但常常被质疑太俗、太功利,太过看重教育的外在价值,又容易导致相互攀比。而“谢生宴”则不同,教师为学生给他们带来的传道授业的快乐而对学生心存感激,它反映了教师对教育内在价值的重视。

       “谢生宴”与“谢师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谢师宴”反映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归功于教师的培养,因此,学生“金榜题名”后要设宴谢师。“谢生宴”反映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被视为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扬州大学的“谢生宴”虽然名为“宴”,但实际上是一种以“宴”为载体的师生交流。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如果大学人都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而不与他人交流,如果交流变成了仅仅是社会交际,如果实质性的关系因习俗而变得朦胧不清,那么,大学的智力生活就会衰落。”因此,他十分重视交流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大学任务的完成还要依靠“学者之间、研究者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在个别情况下校际之间”的交流。

       实际上,国外也有类似的以“宴”促进师生交流的做法。如美国一些大学有“师生思想交流聚餐计划”,参加该计划的教师,或者把课程安排在中午前后,与学生在公共餐厅共进午餐;或者把课程安排在下午后半段,课后与学生共进晚餐,师生利用在公共餐厅一起进餐的机会,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效果不错。

       当然,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一定非要请学生吃饭,仅仅依靠“谢生宴”来增加师生交流也是远远不够的。国外大学中实行的导师制、寄宿制、午后茶、课后辅导制度等,都是促进师生交流的好形式。我国大学要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各种形式加强师生交流,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完善人格,成长为真正的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26日 作者:刘红梅)

责任编辑:韩艳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