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后,学校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相关专家学者就十九大报告进行了分析解读,西电新闻网将陆续刊登其学习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如何认识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临时党委书记 夏永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进入新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建国以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转变,其中有几次提法比较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当时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认识的结果。
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社会主要矛盾: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直到党的十八大报告,相关表述都未发生过变化。
二、党的十九大对于主要矛盾变化表述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如何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过去我国主要矛盾突出的一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表述是建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仅仅处于刚刚解决温饱、而且是总体温饱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也仅仅是最低限度的满足,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于今天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语。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原理,过去人们生活的结构也主要是以基本的衣食住行为主,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和形式于今天差距太大了。仅仅从人们对于春节文艺晚会态度的变迁就可以证实。当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习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和内涵也在发生在巨大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物质生活的追求,的确像总书记所强调的,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追求的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总之是“更上一层楼”的问题。总书记用了“8个更”,一方面反映了总书记对于人民群众的甘苦与诉求的全面透彻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长期的、内涵不断扩展的奋斗目标,从温饱——小康——富裕。
2.如何认识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过去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突出的另一面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那个时候的生产的落后既表现为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物质要素,也包括人的要素,体现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要素不足、人力资源总水平较低,同时还表现在满足人民并不是很高要求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能力还不足,主要反映在社会供给总量严重不足,还不敢包括结构性供应不足。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所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简而言之主要是指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比较发达,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的投入较大,但与东部沿海依然有差距;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仍比较明显,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和福利等不平衡;同时,还包括宏观层面消费弱、增长过多依赖投资,产业结构上工业占比高、服务业发展落后,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等,但经济发展失衡的根本是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抑制消费率,提高了储蓄率和投资率,可以说是其它层面不平衡的主要源头和载体。收入差距不仅体现在当期收入分配的差异,还体现在财产占有的差距。
所谓经济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充分;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市场机制、财税机制、金融机制的改革不充分;调控有度的政策体系有待充分完善。
上述不平衡与不充分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不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党对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总体认识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是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为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改变后,那么,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否变化了呢?十九大认为有两个基本认识应当到位: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