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我军军事电子科技事业发展光辉历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开馆
以现代科技引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最大化,正在成为国内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方向。10月27日,一座以追溯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变迁,回顾我党我军军事电子科技事业发展光辉历程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新馆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开馆迎客。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注重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及呈现方式,以及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博物馆如何对待时代变迁中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把握,同时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正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展品的拓展和丰富使得博物馆类型更加多样,博物馆在社会价值实现方面,从满足审美欣赏的呈现发展到通过阐释为理解和服务提供介质与平台,深刻改变了展览的性质与使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院士说,为了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学校去年10月决定筹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此建设项目旨在利用传统实物展示手段结合数字媒体等手段,以电子科技发展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物品为载体,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推动电子科技发展特别是中国电子科技发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追寻和反映我国以及我党我军电子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变迁,展示西电人为中国电子科技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展望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普及、科学研究、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作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分为序厅、通信厅、雷达厅、计算机厅、电子元器件厅、电子测量仪器厅,以及未来厅、室外展区等8个单元,以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实物为载体,结合现代数字化、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世界特别是中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弘扬一代代电子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
1930年12月,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岗战役中,缴获了半部电台(发报部分已损坏),该电台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第一个教具,也是我党我军通信史的发端,红军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我军最早的无线电侦察台,成为该馆最珍贵的藏品。通信厅分为“电报与电台”“电话和交换技术” “无线及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通信”“特种通信及保密通信”六个组别,陈展了近200件展品。采用平面油画和多媒体投影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了古代通信和现代通信的发展历程。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团队提出FAST馈源支撑定位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方案,采用6根跨度悬索支撑馈源舱,通过激光测距和数字控制系统实现馈源舱的高精度定位与跟踪。雷达厅展示了“中国天眼”模型和工作原理,搭建了雷达实时演示平台。还展出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综合脉冲孔径雷达信号处理样机、0.2μs数字动目标显示器、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信号处理机、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以及国内首例空中防撞系统TCAS体现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张维宁介绍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电子科技类博物馆,该馆藏品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期以来的积累,得助于电子、电信行业友好单位、军队友好合作单位和兄弟高校的鼎力相助,得益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友、老师、学生的慷慨捐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从收藏的4967件实物中精心挑选了600余组、1364件展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室内室外相结合、历史未来相结合、校内社会相结合的展示模式,多维呈现了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军事电子事业发展的历程。(记者 陆航 舒建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