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高峰期。而如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有效化,也是各高校都在思索的课题。
近20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倡导并组织广大青年学生踊跃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工作开展领域,积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使得这项工作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育人成效日渐凸显。学校连续17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实践育人的做法和经验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加强领导做起
西电科大认为,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构建齐抓共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保障机制。
早在1985年,西电科大党委就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各学院成立由分党委书记负总责的社会实践工作小组,校院两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科协普遍设立社会实践部,学生班级依托团支部,由科技委员负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集中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学校几任党委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有关学校领导每年都要同学生一起深入社会实践基地。
西电科大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制度建设。早在1987年,学校就出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条例》,对社会实践的领导、组织、经费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学校还专门制定相关规定,鼓励教师和干部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工作补贴和工作量补助,对于表现突出者,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1992年,西电科大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本、专科生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学分要求。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学校先后在西安、汉中、安康、延安、榆林、商洛、渭南等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五个结合”加大吸引力
1984年,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高校提出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就在这一年,西电科大学生自发组织了家电维修服务队、家教服务队,积极为群众服务,得到社会各方好评。校团委及时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下设实践部、科技部、摄影部、家电维修部、家教部等多个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20年间,学校结合专业特点,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社会实践领域,创新工作开展思路,积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鉴于学校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学生中有大批无线电爱好者,学校在1987年就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在学校和各院系组建学生科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集中展示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成果,自1988年至今,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目前,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学生中的覆盖面越来越宽,超过90%的学生在校期间成为这项活动的受益者。
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学校先后成立了家电维修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爱心社、信息技术120、同一首歌文艺广场等100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队,利用节假日深入城市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其中,家电维修、社区帮困、乡村支教、信息支农、电脑诊所等活动已形成品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与勤工助学结合。学校积极倡导学生自强自立,将社会实践活动和勤工助学工作结合起来,在校内广泛设立学生助理管理员、网络协管员、科研助手、治安服务员、文明行为监督员等勤工助学岗位,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软件开发、网站建设和维护、文献翻译、有偿家教等实践活动。
与择业就业结合。学校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20多个毕业生就业基地,依托这些基地,结合毕业生择业就业,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前往参观、考察、学习,收集用人信息,了解人才标准。部分学生还到部队和地方的企业、研究单位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参加岗前培训,体验职业生活,为理性择业、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与创新创业结合。西电科大与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在校内依托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中心,校团委还按照创业计划的模式组建学生创业型社会实践服务队,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为学生挥洒求知热情、展示聪明才智提供条件保障,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在校大学生申请专利、发表研究论文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技活动的经历为他们毕业后的事业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还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服务需求意向,全面协调、整合校内资源,凝练主题,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并在校内举行社会实践项目招标会,按照专业特点、个人意愿和项目需求遴选服务队员,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菜单式”服务,受到在校学生的普遍欢迎。
学习旨在用于实践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坚持以科技服务为主,扶助弱势群体,关注农村农民,服务社区建设,使青年学生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学校连续17年坚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活动,每年都从中选拔优秀人员,组建电子技术实践服务营,开展面向群众的家电维修和面向厂矿的综合电子技术服务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推广。从2000年起,西电科大还组建了信息化建设服务团,面向社会开展包括网络建设规划、软件系统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等形式的综合服务工作。如为榆林航空站设计的《仪器设备兼容性论证分析》、《零电压调零问题分析》,为榆林煤炭公司开发的“票务管理系统”等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他们的技术难题,还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2003年,学校以周边社区为依托,帮助社区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办公自动化、开发社区管理软件等,使得相关社区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大大提高。西电科大除在假期重点推进“三下乡”活动外,还特别重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周边社区开展日常性的社会调查和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并组织学生党员到社区进行挂职锻炼。
2004年,学校组织大学生农村政策综合实践服务团,分赴渭南市临渭区桥南、田市、官道、下吉、蔺店、阳郭等6个乡镇,走村串户宣讲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科技支农、科技助农活动,向农民赠送了1000多份农业科技资料,提交了90多份针对性很强的生产、养殖方面的技术建议方案。大学生志愿者还根据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要求,帮他们建立了农业信息技术网站,内容涉及最新农业科技信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市场行情等11个方面。这些工作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一些农民甚至骑车数十里来找志愿者咨询问题。
西电科大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在商洛市闫村乡磨沟口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当地儿童上学十分困难的情况后,向全校团员青年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每年自愿缴纳一次特殊团费,帮助当地援建一所希望小学。如今,特殊团费的爱心接力棒已传递了8年,累计捐款11万余元,帮助磨沟口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从过去不足10%提升到现在的100%。前不久,通信工程学院还在磨沟口村西电科大希望小学建立了研究生支教基地,每个双休日安排2至3名研究生赴当地为小学生义务教学。
构建长效机制之路
20多年来,西电科大始终坚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着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际和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做法和经验。
该校认为,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首先必须加强学校党委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完成工作制度,落实保障措施;校院两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应站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亲自部署、主动参与、倾力推进。
其次,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把它作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采取学分制的办法,推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
第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与学校传统、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分层次设计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学校传统和专业学科特点密切结合,突出特色,增强感召力。
第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高等学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育学生虚心向工农学习,积极发挥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力所能及的服务求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关注和支持。同时,学校应积极整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确保这项工作稳定、持续、长期开展。
最后,学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工作形式、改进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务求实际效果。 (席威)
《科学时报》200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