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开云app串关
高教视点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视角】高校“投入产出”应有明白账
时间:2010-04-02 10:01:18来源:《高教视点》第5期点击:

  一份具有官方背景的“大学排行榜”显示,在我国69所重点大学中,约一半高校过去3年“投入低于产出”。据悉,高校绩效评价是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投入的评价指标涉及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14项,产出的指标涉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特等奖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16项。(12月10日《长江日报》)

  由教育部直属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完成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自半个多月前“出炉”以来,一直争议不断,并成为年终岁末许多高校的热议话题。在对《报告》中提到的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现状表示吃惊后,也有不少人在质疑:这个“排行榜”是否科学?究竟能“产出”什么?

  这些技术性问题的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在我看来,更应该关注另外两个问题:对高校还该不该投入?“产出”要不要考量?    

  有人说,既然高校“投入产出比”低,那国家就不要再投入了。这质疑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教育本来就是高投入、需要长期投入的特性。最近公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并没有达到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4%基础线。就整体看,对教育的投入不是多了,而是很不够。

  这些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各校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不断增加。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是一些大学的楼越盖越豪华、越盖越高大,校内挖了湖、修了桥,铺了塑胶跑道。但大量的投入是否物有所值,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越来越让人们满意呢?不要说一些高校大兴土木,债台高筑;不要说一些高校高层管理人员频频落马;就是不断曝光的论文抄袭、学术造假事件,就让人对这种没有约束机制的投入产生怀疑。    

  “投入产出”,本是标准的商业语言。高校不是企业,简单套用投入产出比无益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就可以不计成本乱花钱。许多高校每年获得国家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教育经费,这些钱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国家应该知道,百姓应该清楚。     

  高校评价绩效,也许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完善,但这种评估,重要的是对于“绩效”的促进。绩效评价最终要回归教育的本义。我们的大学最缺的“产出”不是各种学术论文和科研奖项,而是教育质量。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所言,“教育是一个公益事业,大学应该也讲投入和产出,你应该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学生。”什么时候大多数人对我们的教育满意了,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无愧于国家的投入。(《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8日)
 
  ▲ 扩展阅读

  1.《大学最缺的“产出”是教育质量》,《大众日报》2009年12月20日

  2.《高校“投入大产出少”根源何在》,新华网2009年12月14日

  3.《从高锟看高校的“高耗低产”》,《长江日报》2009年12月14日

  4.《从院士出身看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19日

  5.《熊丙奇:评价高校投入产出排行榜产出了什么》,《科学时报》2009年12月29日

  6.《大学投入产出账该怎么算?高等教育不能拜金主义》,《法制晚报》2009年12月10日

  来源:《高教视点》2010年1月20日总第5期

上一条:【关注】武大教授称买卖论文已形成年销售数亿元“产业”
下一条:【焦点】井冈山大学两名论文造假教师被“扫地出门”

【视角】高校“投入产出”应有明白账
发布时间:2010-04-02 10:01:18来源:《高教视点》第5期点击:我要评论:

  一份具有官方背景的“大学排行榜”显示,在我国69所重点大学中,约一半高校过去3年“投入低于产出”。据悉,高校绩效评价是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投入的评价指标涉及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14项,产出的指标涉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特等奖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16项。(12月10日《长江日报》)

  由教育部直属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完成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自半个多月前“出炉”以来,一直争议不断,并成为年终岁末许多高校的热议话题。在对《报告》中提到的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现状表示吃惊后,也有不少人在质疑:这个“排行榜”是否科学?究竟能“产出”什么?

  这些技术性问题的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在我看来,更应该关注另外两个问题:对高校还该不该投入?“产出”要不要考量?    

  有人说,既然高校“投入产出比”低,那国家就不要再投入了。这质疑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教育本来就是高投入、需要长期投入的特性。最近公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并没有达到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4%基础线。就整体看,对教育的投入不是多了,而是很不够。

  这些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各校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不断增加。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是一些大学的楼越盖越豪华、越盖越高大,校内挖了湖、修了桥,铺了塑胶跑道。但大量的投入是否物有所值,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越来越让人们满意呢?不要说一些高校大兴土木,债台高筑;不要说一些高校高层管理人员频频落马;就是不断曝光的论文抄袭、学术造假事件,就让人对这种没有约束机制的投入产生怀疑。    

  “投入产出”,本是标准的商业语言。高校不是企业,简单套用投入产出比无益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就可以不计成本乱花钱。许多高校每年获得国家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教育经费,这些钱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国家应该知道,百姓应该清楚。     

  高校评价绩效,也许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完善,但这种评估,重要的是对于“绩效”的促进。绩效评价最终要回归教育的本义。我们的大学最缺的“产出”不是各种学术论文和科研奖项,而是教育质量。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所言,“教育是一个公益事业,大学应该也讲投入和产出,你应该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学生。”什么时候大多数人对我们的教育满意了,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无愧于国家的投入。(《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8日)
 
  ▲ 扩展阅读

  1.《大学最缺的“产出”是教育质量》,《大众日报》2009年12月20日

  2.《高校“投入大产出少”根源何在》,新华网2009年12月14日

  3.《从高锟看高校的“高耗低产”》,《长江日报》2009年12月14日

  4.《从院士出身看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19日

  5.《熊丙奇:评价高校投入产出排行榜产出了什么》,《科学时报》2009年12月29日

  6.《大学投入产出账该怎么算?高等教育不能拜金主义》,《法制晚报》2009年12月10日

  来源:《高教视点》2010年1月20日总第5期

责任编辑:root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