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开始,一封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笔致歉信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感动了亿万读者。
10月11日,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温家宝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听课感受和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温家宝总理对所听5堂课的感受都作了详细讲述,文中提到“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应因势利导,问他看过多少种岩石,知道名字吗?老师就可以讲岩石的分类: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
稿件播发后的第二天,温总理即写信给新华社,更正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
在这封用毛笔黑墨写就的颇具书法美感的信件中,67岁的温家宝总理用朴实而真挚、又不失“专业”的文字,对关于自己的一篇报道中的引语部分特别作了更正,并致以歉意。被誉为“平民总理”的温家宝在这封亲笔信中说:“新华社总编室: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人民网2009年10月14日)
对总理此举,我们看到了舆论几乎一致的赞叹声:为总理的严谨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精神、有错必改的勇气和敢于放下架子的谦虚作风。
一方面,我们对百姓与总理就专业知识问题的较真、互动而感慨;另一方面,我们对一些学术官员,所谓的知识权威面对批评的傲慢、怠慢感到担忧。公众对总理的称赞背后,有的,是对社会上浮夸不实、腐败成习学术风气的痛恨,对于一些官员缺少对分管行业的研究和了解却喜欢处处扮演高人一筹的拍板者角色、官场中难以听到逆耳忠言、上级领导出错无人提醒、连决策失误都被轻飘飘说成“交一回学费”等现状的隐约不满。
这一次的意外细节,或许是让更多的官员们懂得了,公开认错,未必就会让你的官声受损,玷污了权威形象。恰恰相反,它更让广大百姓增添了对领导人品性人格的信任和亲近感。在一个日趋制度化、法治化的社会和形象传播日益即时、直观的时代里,人们更期待自己的领导者,是一个拥有信念、人格和个性魅力的人。(《京华时报》2009年10月14日)
来源:《高教视点》2009年10月20日总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