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为尖子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今年年初,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由该研究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在世界顶级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杂志的生物技术分刊发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年龄仅为20岁,是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大三学生罗锐邦。如今,在华南理工,像罗锐邦这样的学生绝非凤毛麟角。去年3月,华南理工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成立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共招收了25名学生。今年3月,创新班学生李俊桦、谢寅龙作为署名作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
近年来,该校组建了各类创新班、强化班和教学改革试点班共25个,学生数占在校生的10%,每届达到600多人。学校为这批尖子生量身定制了一套培养方案,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学分和课程认定方法、单一的学业成绩评定标准、程序化的教学组织和学生学籍管理方法,采取导师制、小班上课、个别辅导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
一是实施尖子生培养的优才优育模式。去年3月,学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基因组科学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按照“2.5+1.5”模式组建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创新班学生从相关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学生前5个学期在学校学习,后3个学期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学习、研究和工作。学校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派教师跟班落实。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选派专家,以兼职形式对创新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并担任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二是探索实施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等长学制培养模式。去年9月起,学校开展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长学制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学术研究型人才。组建了机械类、工程力学、材料类、化学类、数学类等5个创新班。创新班在本科阶段强化通识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硕士阶段强化学科基础和研究开发训练,博士阶段强化深入研究和创新发明。三是试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组建产学研创新人才实验班,低年级在校接受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入各种创新实践基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四是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班。从2008年6月开始,华南理工按照“2+2+2”模式,每年从二年级理工科在读学生中选拔学生学习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两年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学习后进行分流,部分学生直接从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部分学生免试直接攻读工业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两年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
学校积极为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平台。近年来,该校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验室,整合学科、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建设了25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高标准建设了一批校内实习基地,并建设了336个校外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该校先后与广州双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22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硬件资源平台。该校从2002年启动百步梯攀登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支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2004年起,每年再投入200万元经费,启动了面向广大本科生的学生研究计划。2002年至今,学校共投入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经费约2100万元,立项项目达到5440项,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约2.5万人,目前全校约4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科技项目初步训练。(《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20日)
来源:《高教视点》2010年第5期(总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