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功利性课程助推社会浮躁
河北师大法政学院将《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项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科目作为该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必修课,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省市级的公务员考试。目前,这两项新设定的必修课因为实用性很强受到了本专业学生的好评。(11月8日《中安在线》)
这样的必修课无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自然会受到致力于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学生们欢迎。这是一次学校作为“供应方”向作为“需求方”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的典型案例,表面上看,符合市场规律,合情合理。但是细想,总让人感觉有些别扭。毕竟,大学不是自由市场,不是什么都可以卖,什么都可以提供的。
公务员考试科目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通过针对性的培训,确实可以达到提高答题技巧、提高考试分数的目的。但是,这样的培训可以由社会上的培训班来进行,却不该出现在大学课堂上,更不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
大学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塑造,前者属于技术层面,后者属于思维方式层面。每一个从大学里走出的人,不仅应该拥有专业知识,更应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宽容、开放的人。如果大学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做一个考试高手,那就只是在培养一个“匠人”,而非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一个从大学里走出的人,专业知识、思维方式与走进学校时毫无二致,却拥有超强的考试能力,这样的大学,与培训班何异?
考试高手不等于实践高手,而公务员将来是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需要耐心、细心,需要包容、理解;当然也需要工作的技巧,但这样的技巧与解题技巧截然不同。如果在大学里将太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学习考试技巧上,却忽视了知识的学习、思想观念的塑造,将来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们,拿什么应对复杂的现实状况?
这种现象反映出大学正在变得日益功利,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为了迎合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需求,放弃原则,完全背离了应有的大学精神。大学的功利性必然会投射到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身上,他们也会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浮躁。如果连大学都加入为浮躁推波助澜的大军,这个社会岂能不更加浮躁?将来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学生们,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也会为了考核、升职等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日益泛滥的政绩工程不正是这种浮躁病最集中的表现吗?(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0年11月9日 作者:张楠之)
▲扩展阅读
1.《大学不该降格成“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新华网2010年11月9日
2.《将公考科目列为必修课,是“应试”大学》,《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1月9日
3.《“国考科目成必修”冲着公务员来的?》,《西安晚报》2010年11月9日
4.《是大学还是“培训机构”?》,《今日早报》2010年11月9日
5.《大学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每日新报》2010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