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开云app串关
高教视点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焦点】“朱学勤案”调查为学术规范立典范
时间:2011-01-22 14:12:51来源:《高教视点》2011年第1期(总第15期)点击:

“朱学勤案”调查为学术规范立典范

  12日晚,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1月13日《人民日报》)
  
  朱学勤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去年7月份,网上的一封匿名信使他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困境。而复旦大学的调查结论为朱学勤洗脱了剽窃的嫌疑。不过,这一结果并不只是对朱学勤本人有意义。在我看来,复旦大学的这次调查及其结论既为“朱学勤剽窃案”画了上句号,更为学术规范及其争议处理树立起了一个典范。
  
  看到“朱学勤剽窃案”的进展,人们总会想起另一起类似的案件,那就是“汪晖剽窃案”。同为知名学者,都被指控剽窃,现在朱学勤的案子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而更早曝出的汪晖的案子却一直没有说法。尽管曾有数十名学者联名发布公开信,呼吁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调查此事,但两家单位既不回应也不行动。这样的不了了之,既让汪晖可能永远背负着“剽窃嫌疑犯”的帽子,也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姑息和纵容。
  
  近年来,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这显然与有关单位的态度暧昧以及相关机制的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
  
  学术上的争端得不到妥善的处理,不仅会带来学术研究上的混乱无序,而且可能诱发社会性的事件,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肖传国雇凶殴打方舟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肖氏反射弧”的治愈率数据到底有没有造假?肖传国落选院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有关部门能通过权威的调查并给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学术之争就不会演化成私人恩怨,袭击事件也就不会发生。
  
  因为学术打假,方舟子的知名度及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常常有人质问:你方舟子有打假的“资格”吗?他的调查有权威性吗?的确,方舟子调查的结论尚不能作为有关部门处理的依据,但公众愿意相信他的大部分说法,为什么?因为没有更权威的调查及结论。也就是说,是权威的缺位造就了方舟子。实际上,方舟子的走红正是学术失范的见证。
  
  学术上出现剽窃造假等行为乃至引发争议都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处理机制,一旦发生了学术不端行为或者这方面的争议,就应该将其纳入相应的处理程序,就像复旦大学处理“朱学勤剽窃案”一样。只有这样,学术及其科学研究才能走向规范有序,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也才能落到实处。(《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1月17日 作者:盛大林)

  ▲扩展阅读

  1.《“学术理想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8日

  2.《论文之“瑕”不掩学德之“瑜”》,《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1月17日

  3.《朱学勤聪明,不如让制度高明 》,《法制日报》2011年1月17日

  4.《还学术以清白,从朱学勤始》,《解放日报》2011年1月14日

  5.《学术争端何妨多些“开胸验肺” 》,《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4日

  6.《复旦应重审朱学勤抄袭公布评判标准》,新民网2011年1月17日

上一条:【学府信息】山东大学邀请普通老师、学生代表参加校长办公会
下一条:【镜鉴】要让职称论文成为称职论文

【焦点】“朱学勤案”调查为学术规范立典范
发布时间:2011-01-22 14:12:51来源:《高教视点》2011年第1期(总第15期)点击:我要评论:

“朱学勤案”调查为学术规范立典范

  12日晚,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1月13日《人民日报》)
  
  朱学勤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去年7月份,网上的一封匿名信使他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困境。而复旦大学的调查结论为朱学勤洗脱了剽窃的嫌疑。不过,这一结果并不只是对朱学勤本人有意义。在我看来,复旦大学的这次调查及其结论既为“朱学勤剽窃案”画了上句号,更为学术规范及其争议处理树立起了一个典范。
  
  看到“朱学勤剽窃案”的进展,人们总会想起另一起类似的案件,那就是“汪晖剽窃案”。同为知名学者,都被指控剽窃,现在朱学勤的案子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而更早曝出的汪晖的案子却一直没有说法。尽管曾有数十名学者联名发布公开信,呼吁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调查此事,但两家单位既不回应也不行动。这样的不了了之,既让汪晖可能永远背负着“剽窃嫌疑犯”的帽子,也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姑息和纵容。
  
  近年来,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这显然与有关单位的态度暧昧以及相关机制的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
  
  学术上的争端得不到妥善的处理,不仅会带来学术研究上的混乱无序,而且可能诱发社会性的事件,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肖传国雇凶殴打方舟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肖氏反射弧”的治愈率数据到底有没有造假?肖传国落选院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有关部门能通过权威的调查并给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学术之争就不会演化成私人恩怨,袭击事件也就不会发生。
  
  因为学术打假,方舟子的知名度及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常常有人质问:你方舟子有打假的“资格”吗?他的调查有权威性吗?的确,方舟子调查的结论尚不能作为有关部门处理的依据,但公众愿意相信他的大部分说法,为什么?因为没有更权威的调查及结论。也就是说,是权威的缺位造就了方舟子。实际上,方舟子的走红正是学术失范的见证。
  
  学术上出现剽窃造假等行为乃至引发争议都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处理机制,一旦发生了学术不端行为或者这方面的争议,就应该将其纳入相应的处理程序,就像复旦大学处理“朱学勤剽窃案”一样。只有这样,学术及其科学研究才能走向规范有序,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也才能落到实处。(《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1月17日 作者:盛大林)

  ▲扩展阅读

  1.《“学术理想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8日

  2.《论文之“瑕”不掩学德之“瑜”》,《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1月17日

  3.《朱学勤聪明,不如让制度高明 》,《法制日报》2011年1月17日

  4.《还学术以清白,从朱学勤始》,《解放日报》2011年1月14日

  5.《学术争端何妨多些“开胸验肺” 》,《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4日

  6.《复旦应重审朱学勤抄袭公布评判标准》,新民网2011年1月17日

责任编辑:吴华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