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开云app串关
高教视点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镜鉴】教育要摆脱功利心态
时间:2011-10-28 21:44:11来源:《高教视点》2011年第7期(总第21期)点击:

教育要摆脱功利心态

  大学的话题总是说不完。最近,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告白中说,当今“大学的问题绝非仅仅是重科研、轻教学质量而产生的滑坡,更多的是面对压力和竞争而产生的集体功利主义心态”。

  不可否认,现在有的大学文化氛围不浓郁、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突出,在办学观念、管理制度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并且,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招生、就业率以及一些学术上的量化指标成为重要砝码。而要扼制这种集体功利主义心态,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尊重以下几个发展的准则。

  首先,大学文化建设应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大学文化与精神对校园中人们的影响是浸润式的、是潜移默化的。但是,现在不少校园里出现了一栋栋“大楼”,却少了一些“大师”。

  大学应该将重中之重放在文化与精神的确立及传承上,切莫因小失大。毕竟,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大学文化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育人与教化、支撑和保证、示范与引导的功能。它通过文化的传承,促使受教育者逐步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独特的大学文化是做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不可或缺的土壤。而一所大学的精神传统,则是由大学的校训、校规、历史、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以及创造力共同孕育的。这里要明辨的是,我们对待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不能看作是处理一门门具体的学科。从某种角度而言,教育是“学科之上的艺术”,教师应当成为教育的守护者。

  其次,以管理创新实现对大学文化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大学纷纷把目光转向内涵式发展,并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即中国高校要进一步发展,要创世界一流,必须把发展路径从重视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依靠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管理创新。比如说,教育教学管理如何积极应对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个性日趋多样化的现实情况,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科研管理如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根据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大平台建设的迫切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但是讲到管理创新,如今还是有不少高校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上,真正要落实且保证实效才是管理创新的难点所在。

  第三,要警惕教育异化对大学文化的不良侵蚀。教育如果为了迎合功利目标而发展,这就是教育的异化。教育异化使得大学时刻处在教育危机当中,它是一场发展中的危机,一种不平衡与不适应。如:日益过时的陈旧课程内容,与越来越快速的知识膨胀及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适应;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因此,我们必须使教育的发展在相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中保有一种超越的意识。(《解放日报》2011年 10月 3日作者:曹遐)

  ▲ 扩展阅读

  1.《让教育摆脱“功利”回归本真》,《新民晚报》2011 年10 月10 日

  2.《教育需要公平的爱心》,人民网2011 年10 月20 日

  3.《教育存功利,教师咋“hold 住”》,人民网2011 年9 月9 日

  4.《功利主义心态是大学的大问题》,《中国青年报》2011 年9 月4 日

上一条:【焦点】50万大学生退学对高校是鞭策
下一条:【镜鉴】老龄化教材,怎一个“混”字了得

【镜鉴】教育要摆脱功利心态
发布时间:2011-10-28 21:44:11来源:《高教视点》2011年第7期(总第21期)点击:我要评论:

教育要摆脱功利心态

  大学的话题总是说不完。最近,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告白中说,当今“大学的问题绝非仅仅是重科研、轻教学质量而产生的滑坡,更多的是面对压力和竞争而产生的集体功利主义心态”。

  不可否认,现在有的大学文化氛围不浓郁、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突出,在办学观念、管理制度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并且,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招生、就业率以及一些学术上的量化指标成为重要砝码。而要扼制这种集体功利主义心态,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尊重以下几个发展的准则。

  首先,大学文化建设应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大学文化与精神对校园中人们的影响是浸润式的、是潜移默化的。但是,现在不少校园里出现了一栋栋“大楼”,却少了一些“大师”。

  大学应该将重中之重放在文化与精神的确立及传承上,切莫因小失大。毕竟,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大学文化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育人与教化、支撑和保证、示范与引导的功能。它通过文化的传承,促使受教育者逐步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独特的大学文化是做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不可或缺的土壤。而一所大学的精神传统,则是由大学的校训、校规、历史、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以及创造力共同孕育的。这里要明辨的是,我们对待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不能看作是处理一门门具体的学科。从某种角度而言,教育是“学科之上的艺术”,教师应当成为教育的守护者。

  其次,以管理创新实现对大学文化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大学纷纷把目光转向内涵式发展,并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即中国高校要进一步发展,要创世界一流,必须把发展路径从重视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依靠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管理创新。比如说,教育教学管理如何积极应对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个性日趋多样化的现实情况,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科研管理如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根据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大平台建设的迫切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但是讲到管理创新,如今还是有不少高校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上,真正要落实且保证实效才是管理创新的难点所在。

  第三,要警惕教育异化对大学文化的不良侵蚀。教育如果为了迎合功利目标而发展,这就是教育的异化。教育异化使得大学时刻处在教育危机当中,它是一场发展中的危机,一种不平衡与不适应。如:日益过时的陈旧课程内容,与越来越快速的知识膨胀及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适应;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因此,我们必须使教育的发展在相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中保有一种超越的意识。(《解放日报》2011年 10月 3日作者:曹遐)

  ▲ 扩展阅读

  1.《让教育摆脱“功利”回归本真》,《新民晚报》2011 年10 月10 日

  2.《教育需要公平的爱心》,人民网2011 年10 月20 日

  3.《教育存功利,教师咋“hold 住”》,人民网2011 年9 月9 日

  4.《功利主义心态是大学的大问题》,《中国青年报》2011 年9 月4 日

责任编辑:包吉凤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