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开云app串关
高教视点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焦点】就业率莫要步收视率的后尘
时间:2011-12-20 09:20:11来源:《高教视点》2011年第9期(总第23期)点击:

就业率莫要步收视率的后尘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文件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以就业率这一指标来开出如此硬招,无疑给高校专业设置施加了压力。尽管这一规定的初衷是想激发高校专业提质动力,从而引导高校专业顺应市场需求,实现优胜劣汰、良性发展。然而,对高校专业设置采用如此规定是否妥帖,还是引来一片议论。
   
  早在今年初,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就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势下,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逆势飘红,离不开教育部、人社部的努力。然而,人们普遍对这个数字保持了不约而同的警惕:一者,一些高校在就业率上造假早就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甚至干脆“挟毕业证书以令学子”;二者,如同“平均工资”一样,从数字统计的角度来看,“被就业”也不是不存在。如此一来,在就业率理论上普遍达到90%以上的时候,还会有“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业率当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大而无当的高等教育,确实需要和市场、时代对接。然而,在教育改革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旦“矫枉”,往往就容易“过正”。比如一开始习惯了拿教鞭打孩子手心,后来听闻“人本”的理念,忽然老师似乎就成了“奴才”,天天说着些“个个是超能儿童”的话。就业率也是这个道理。找不到工作当然不光彩,但比找不到工作更不光彩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教不出能就业的学生。问题是,这和专业本身有什么关系呢?那些天天叫嚣着“就业率老高”的学校,培养的难道就一定都是社会栋梁吗?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关系还是需要及时厘清:一者,大学固然不能离开就业率,但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将就业率写在“脸上”?社会需要产业工人,也需要浪漫诗人,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需要天马行空的梦想家——这个一刀切的“60%”,在捍卫社会“骨架”的时候,会不会误伤了滋养国民精神的“血肉”?二者,就业率的根本,其实并不仅仅在于大学教育,更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个社会能为就业者提供的岗位是既定的,在就业问题上,关键不是所谓“就业观念”,而是“供岗能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便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也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社会现实。高等教育要就业,但也要为社会提供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但愿就业率不要步了“收视率”的后尘。(《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 作者:莫礼君)
 
  扩展阅读

  1.《我国拟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新华网2011年11月21日

  2.《“就业难停招”新规后的旧思维》,《科技日报》2011年11月8日

  3.《就业率低亮红牌不可一刀切》,《京华时报》2011年11月23日

  4.《就业率不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唯一风向标》,红网2011年11月23日

  5.《大学专业调整切勿盲目“市场化”》,《西安晚报》2011年11月23日

  6.《高校专业设置不宜“随行就市”》,《科学时报》2011年11月23日

上一条:【学府信息】吉大科研成果评价质量和数量将放同等重要位置
下一条:【焦点】别让娱乐“点心”挤走教学“主食”

【焦点】就业率莫要步收视率的后尘
发布时间:2011-12-20 09:20:11来源:《高教视点》2011年第9期(总第23期)点击:我要评论:

就业率莫要步收视率的后尘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文件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以就业率这一指标来开出如此硬招,无疑给高校专业设置施加了压力。尽管这一规定的初衷是想激发高校专业提质动力,从而引导高校专业顺应市场需求,实现优胜劣汰、良性发展。然而,对高校专业设置采用如此规定是否妥帖,还是引来一片议论。
   
  早在今年初,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就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势下,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逆势飘红,离不开教育部、人社部的努力。然而,人们普遍对这个数字保持了不约而同的警惕:一者,一些高校在就业率上造假早就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甚至干脆“挟毕业证书以令学子”;二者,如同“平均工资”一样,从数字统计的角度来看,“被就业”也不是不存在。如此一来,在就业率理论上普遍达到90%以上的时候,还会有“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业率当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大而无当的高等教育,确实需要和市场、时代对接。然而,在教育改革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旦“矫枉”,往往就容易“过正”。比如一开始习惯了拿教鞭打孩子手心,后来听闻“人本”的理念,忽然老师似乎就成了“奴才”,天天说着些“个个是超能儿童”的话。就业率也是这个道理。找不到工作当然不光彩,但比找不到工作更不光彩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教不出能就业的学生。问题是,这和专业本身有什么关系呢?那些天天叫嚣着“就业率老高”的学校,培养的难道就一定都是社会栋梁吗?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关系还是需要及时厘清:一者,大学固然不能离开就业率,但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将就业率写在“脸上”?社会需要产业工人,也需要浪漫诗人,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需要天马行空的梦想家——这个一刀切的“60%”,在捍卫社会“骨架”的时候,会不会误伤了滋养国民精神的“血肉”?二者,就业率的根本,其实并不仅仅在于大学教育,更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个社会能为就业者提供的岗位是既定的,在就业问题上,关键不是所谓“就业观念”,而是“供岗能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便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也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社会现实。高等教育要就业,但也要为社会提供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但愿就业率不要步了“收视率”的后尘。(《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 作者:莫礼君)
 
  扩展阅读

  1.《我国拟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新华网2011年11月21日

  2.《“就业难停招”新规后的旧思维》,《科技日报》2011年11月8日

  3.《就业率低亮红牌不可一刀切》,《京华时报》2011年11月23日

  4.《就业率不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唯一风向标》,红网2011年11月23日

  5.《大学专业调整切勿盲目“市场化”》,《西安晚报》2011年11月23日

  6.《高校专业设置不宜“随行就市”》,《科学时报》2011年11月23日

责任编辑:侯庆飞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