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开云app串关
高教视点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对话】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访谈: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校之本
时间:2012-12-06 13:06:37来源:《高教视点》2012年第九期点击: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访谈: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校之本


       “一所大学,立校之本就是本科教育。”十八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在11月1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90后本科生在创新精神和开拓性思维上占有优势,要发掘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谈到高校的改革创新时,王迎军说高校本身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必须自觉推进,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发展道路。

谈深化改革 不改革下一步发展很困难

       今年恰逢华工建校60周年。王迎军说,华工的60年办学历史,就是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历史。因此对于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深化综合改革,王迎军觉得非常赞同。不过她提出,综合改革不是一个学校甚至一个教育系统能单独完成,在国家层面上应该有一个整体、科学的规划。

       王迎军认为,现代的大学和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是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事实证明,高等教育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王迎军说,高校本身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必须自觉推进。“华工必须要大胆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发展道路。一定要坚持改革,没别的路走。”

       王迎军介绍,近年来,华工在各个领域都在推进深层次的改革,包括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人才制度、人才培养方式等。王迎军说,华工的系列改革已显示成效,令人欣慰。2012年,上海交大公布的世界500强学术排名中,华工进入世界500强大学。

谈本科生培养 本科生创新精神是最强的

       王迎军认为,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华工在本科生培养上进行大胆的机制体制创新,多种渠道助其成才。

       其中一种探索是与科研机构合作办学,在本科教育中办了多种模式的创新班。其中与华大基因合作的创新班已连续办了3年多。3年中创新班已有25人次在《Science》和《Nature》杂志上发表了17篇文章。王迎军说,这个数量是很了不起的,在国际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Nature》杂志专门发表文章,称这是“本科人才培养奇迹”,是“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对于本科生搞科研,华工不仅鼓励,还开通“绿色通道”支持。王迎军说,学校每年划拨500万元,用于学生课外科研实践。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就可以了解所在学科有哪些科研团队和平台,有哪些学术大师正在做哪些研究项目。只要感兴趣,本科生也可以申请参与研究,向学校申请课外实践的科研经费,做项目负责人。

       本科生到底有没有能力做科研呢?王迎军告诉记者,实践发现,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非常有好处。他们思维不受限制,天马行空,什么都敢想敢说,而科研人员要相对保守或规范一些。王迎军认为,科研最可怕的并不是研究本身有多难,最怕的是没有了创新精神。“本科生恰是创新精神最强的,其中包括90后。”

谈自主招生 不是给偏才怪才开“口子”

       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的形式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王迎军说,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是为了给那些更具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让一些具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读书。

       王迎军认为,自主招生是不违背高考的制度和原则的,自主招生的比例也是很小的。“而且我不认为自主招生的学生都是偏才怪才,他们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况且自主招生也是要参加高考的。所以,这个不是给偏才怪才开‘口子’。”

      对于自主招生可能会带来比权拼爹的问题,王迎军说:“我可以保证,华工不会因为你有关系就能进校读书,自主招生不是用来拉关系的,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选拔更优秀的人才,这个目标很明确。”

谈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政策需合理规划

       广东年底有望推出异地高考政策,对此,王迎军认为这是好事,“越来越多的人不在原籍工作,孩子也不在户籍所在地读书,你让他再回去高考,对学生高考的发挥等方面还是有影响的。但是具体怎么推动、怎么要求,国家需要统筹策划。”

       王迎军说,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可能就会有人专门为了高考而跑到一个城市,带来高考移民现象,毕竟各个城市的高考分数是不一样的。(《信息时报》2012年11月14日)

上一条:【镜鉴】高校须采取强力措施提升学生体质
下一条:【动态】陕西出台新规:高校学术不端情节严重者撤公职

【对话】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访谈: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校之本
发布时间:2012-12-06 13:06:37来源:《高教视点》2012年第九期点击:我要评论: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访谈: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校之本


       “一所大学,立校之本就是本科教育。”十八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在11月1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90后本科生在创新精神和开拓性思维上占有优势,要发掘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谈到高校的改革创新时,王迎军说高校本身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必须自觉推进,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发展道路。

谈深化改革 不改革下一步发展很困难

       今年恰逢华工建校60周年。王迎军说,华工的60年办学历史,就是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历史。因此对于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深化综合改革,王迎军觉得非常赞同。不过她提出,综合改革不是一个学校甚至一个教育系统能单独完成,在国家层面上应该有一个整体、科学的规划。

       王迎军认为,现代的大学和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是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事实证明,高等教育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王迎军说,高校本身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必须自觉推进。“华工必须要大胆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发展道路。一定要坚持改革,没别的路走。”

       王迎军介绍,近年来,华工在各个领域都在推进深层次的改革,包括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人才制度、人才培养方式等。王迎军说,华工的系列改革已显示成效,令人欣慰。2012年,上海交大公布的世界500强学术排名中,华工进入世界500强大学。

谈本科生培养 本科生创新精神是最强的

       王迎军认为,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华工在本科生培养上进行大胆的机制体制创新,多种渠道助其成才。

       其中一种探索是与科研机构合作办学,在本科教育中办了多种模式的创新班。其中与华大基因合作的创新班已连续办了3年多。3年中创新班已有25人次在《Science》和《Nature》杂志上发表了17篇文章。王迎军说,这个数量是很了不起的,在国际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Nature》杂志专门发表文章,称这是“本科人才培养奇迹”,是“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对于本科生搞科研,华工不仅鼓励,还开通“绿色通道”支持。王迎军说,学校每年划拨500万元,用于学生课外科研实践。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就可以了解所在学科有哪些科研团队和平台,有哪些学术大师正在做哪些研究项目。只要感兴趣,本科生也可以申请参与研究,向学校申请课外实践的科研经费,做项目负责人。

       本科生到底有没有能力做科研呢?王迎军告诉记者,实践发现,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非常有好处。他们思维不受限制,天马行空,什么都敢想敢说,而科研人员要相对保守或规范一些。王迎军认为,科研最可怕的并不是研究本身有多难,最怕的是没有了创新精神。“本科生恰是创新精神最强的,其中包括90后。”

谈自主招生 不是给偏才怪才开“口子”

       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的形式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王迎军说,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是为了给那些更具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让一些具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读书。

       王迎军认为,自主招生是不违背高考的制度和原则的,自主招生的比例也是很小的。“而且我不认为自主招生的学生都是偏才怪才,他们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况且自主招生也是要参加高考的。所以,这个不是给偏才怪才开‘口子’。”

      对于自主招生可能会带来比权拼爹的问题,王迎军说:“我可以保证,华工不会因为你有关系就能进校读书,自主招生不是用来拉关系的,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选拔更优秀的人才,这个目标很明确。”

谈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政策需合理规划

       广东年底有望推出异地高考政策,对此,王迎军认为这是好事,“越来越多的人不在原籍工作,孩子也不在户籍所在地读书,你让他再回去高考,对学生高考的发挥等方面还是有影响的。但是具体怎么推动、怎么要求,国家需要统筹策划。”

       王迎军说,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可能就会有人专门为了高考而跑到一个城市,带来高考移民现象,毕竟各个城市的高考分数是不一样的。(《信息时报》2012年11月14日)

责任编辑:韩艳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