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待完善
由复旦大学开创的高级职务评聘办法——“学术代表作”评审制度,开始陆续被一些高校所接受,并有可能演变成今后高级职称评审改革的主方向。这项改革的核心思路是:在职称评审时,不关注论文的量,而关注论文的质;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哪怕仅仅是一篇,也能获得参加高级职务竞聘资格。从关注论文的量到关注论文的质,这一转变反映了学术评价越来越严肃化的倾向,相信能够对近年来因“学术大跃进”而制造的各种浮躁现象,产生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否靠代表作就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些现象,笔者还是心存疑惑。
首先,仅靠代表作是否能反映出真实的学术价值?试问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代表作是什么?是《资本论》,还是《共产党宣言》,还是《批判大纲》?众所周知,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无论如何选择“代表作”,都是断章取义、一叶障目,都不可避免地破坏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要完整、全面和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这是我国多年来政治理论课教学牢牢把握的核心原则。这说明代表作评价制度本身具有局限性,起码不适用于对马列经典著作的评价。
其次,代表作是否能被评审人读懂?多少有点科学史背景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公认的代表作是“相对论”。但是1922年11月10日,诺贝尔奖基金会发给爱因斯坦的电报却是:“王国科学院决议授予您以去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您在理论物理学中的工作,特别是您在光电效应的规律方面的发现,但是没有考虑您的相对论和引力论一旦得到证实所应获得的评价。”所以爱因斯坦终身未因相对论而获诺贝尔奖。关于这一事件的原因,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诺贝尔奖委员会“读不懂”相对论。人类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也有历史局限性,相对论就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知识水平,并且直到今天其物理意义也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所以对于评委读不懂的代表作何处理,这是评审制度表达权威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最后,是否有人故意“读不懂”代表作?如果说相对论是因为太难了,让评委们读不懂;那么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评委故意“读不懂”代表作的情况并不是不可能发生。这不禁让人想到,在职称评审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对评审人也要作出严肃化和严格化的要求。如果评审的思想和方法仍然停留在低水平上,那么前述所有职称改革的努力最终都会化为泡影。所以,代表作制度本身并不是改革的关键,关键是怎么去读代表作。
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知识创新的水平,所以对于新制度的设计总是应当万分周全谨慎的。“学术代表作”制度已经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动力和方向,然而这一改革最终是否能成功,还取决于这项制度的推介者面对这些疑问时的勇气、决心与责任。(《中国科学报》2012年10月25日 作者:符征)